《历史书解读》 小说介绍

马克·吐温说:“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。” 公元前一千纪,中原大地还是春秋战国的大分裂时期,在遥远的西方,恰巧也是雅典与斯巴达的大混乱时代。 强大的中原诸国,最终被西边的秦国征服;而分崩离析的希腊,最后也被北边的马其顿所灭。两个来自偏僻地区的小国,相继成为了东方和西方的霸主。 公元前207年,秦国二世而亡,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汉朝;公元前168年,马其顿亡于本土,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罗马。 历史的规律,总是在一遍一遍地循环。 你要做的,就是了解人类过去,理解这些规律,然后更好地看清今天的世界。 这,就是历史之于我们的意义。 周建鑫希望通过这份书单,帮你读懂历史,理解现在。 你将看到: 【100本史学经典】从罗马帝国的衰亡,到一颗糖引发的战争,带你读懂历史的智慧。 1、视野广阔。从两万年前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冲突,到1840年压倒“天朝上国”的鸦片战争;从东亚的日出之国,再到中东的新月之乡…… 2、阵容强大。“三百年来唯一人而已”的国学大师陈寅恪、开创“大历史观”的汉学名家黄仁宇、美国新文化史代表人物娜塔莉·戴维斯、现代日本学鼻祖鲁斯·本尼迪克特…… 3、精挑细选。既有名家传世之作,如雷贾德·。书中主要讲述了:马克·吐温说:“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。” 公元前一千纪,中原大地还是春秋战国的大分裂时期,在遥远的西方,恰巧也是雅典与斯巴达的大混乱时代。 强大的中原诸国,最终被西边的秦国征服;而分崩离析的希腊,最…… 历史书解读周建鑫的小说免费阅读完整版  第1张

《历史书解读》免费试读 免费试读

近代史上的一次蝴蝶效应,全球视野下的太平天国兴衰。

一、 英国试探太平天国:

1、西方媒体一度看好太平天国:

1.1、清政府认为西方人是蛮夷,对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并不友好;

1.2、太平天国的基督信仰;.

太平军控制着中国的茶叶与生丝的产区,上海租界里的英国商人,也希望英国政府与太平天国达成贸易协议。

第一次试探: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也就一个月,香港总督文翰,就北上前往南京,与太平天国接洽,但是,这次接洽,太平天国不愿承认《南京条约》,加上英国方面觉得太平天国高层的修养不够,信仰也不伦不类,印象很差,最后双方一拍两散。

第二次试探: 1858年,英国对华全权代表额尔金,与清政府签订了《天津条约》,根据条约规定,清政府开放了长江内河上的一系列口岸,这就包括南京东边的镇江,还有长江中游的九江、汉口,这些口岸,恰巧也是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战区。额尔金沿长江逆流而上,试着近距离判断太平天国的合作价值的情况。但他对太平天国的军力和治理能力都不满意。

经过两次试探, 英国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浮出水面,那就是“中立”。

二、太平天国争取与外国合作:

1、洪仁玕来京:1859年,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,从香港来到南京,受封干王,总理天国朝政。此前在香港,洪仁玕在外国人圈子里,就有一定的名声,到了南京后,他依托自己在香港的所见所闻,提出了《资政新篇》,主要说了三方面内容:首先,是要与西方国家实行平等外交;其次,他深信基督信仰,能够强国;最后,他提出要发展工业经济,实行现代法治和言论自由。此外,洪仁玕还制定了夺取全国的计划。这个计划的关键之一,就是取得洋人支持,让洋人为太平军提供蒸汽船舶。

2、卜鲁斯对中国人心有余悸:北京换约事件导致卜鲁斯认为中国人不可信任。

上海冲突与合作的失败:1860年夏,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挺进上海。太平天国并不想与洋人发生冲突。还专门给各国领事写信,表示太平军只占领上海的华界,不进入租界,不会伤害“洋兄弟”。但固执的卜鲁斯没有拆看李秀成的信件,他擅作主张,决定募兵保护整个上海。

这年8月,武器单薄的太平军小队,大约3000人,进入上海华界,迎接他们的,却是英法联军的炮击。在这次冲突中,太平军始终没有向洋人开过一枪。

三、英国彻底倒向清政府:

原因:

1、安庆失守:1861年,英国领事严守中立,导致太平军援救安庆失利,南京在长江上游的门户被湘军打开,太平军将领自此后不再对英国人采取友好态度,转而攻打江浙。

2、1861年,美国内战爆发,重创了英国经济命脉:中国和美国,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海外经济区域。英国工业的命脉,是兰开夏的纺织中心。这里工厂采购的原料棉花,有3/4来自美国南部,成品有将近一半在远东卖掉。战争导致纺织品涨价,而中国的茶叶也无法卖入美国。

3、英国政府认为清廷更能满足他们:《天津条约》扩大的贸易口岸,多在长江沿岸的战区,议会对太平天国的态度,受卜鲁斯外交报告的影响,英国政府得出结论,与太平天国进行贸易,可能中断清政府支付赔款、挫伤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的友好态度。相反,清政府却可能满足英国的利益要求。

冲突事件:

1、上海冲突

1862年1月1日,太平军不进攻上海周边的承诺到期,英国人企图说服太平天国继续做出承诺,但这次他们失败了。2月,英法当局与华尔正式结盟。三支部队的首次合作,就是进攻距离上海13公里的高桥村。驻守此地的太平军很快就败退了。

2、宁波冲突

1862年4月,宁波的太平军举办活动,在东城门鸣响了礼炮。礼炮瞄得不太准,炮弹落到了城外的洋人区。英国舰队的军官,勒令太平军拆除宁波部分炮台,否则必将兵戎相见。

对于这样无理的要求,太平军当然拒绝,但这正中英国人下怀。一周后,英国人自导自演,先前弃城而逃的清朝宁波道台,突然带着一帮海盗和农夫出现,请求英国人帮忙收复宁波。于是,英法联军迅速从太平军手里攻取宁波。而宁波道台带来的海盗,则把宁波城洗劫一空。

中英合作不欢而散:

1、联合舰队。简单来说,就是英国卖给清朝军舰,再由清朝任命英国人担任舰队的司令和水手。1863年,由英国人全面控制的英中联合舰队,正式成立。但湘军希望舰队纳入他麾下,舰队的英国司令十分不满,最后竟然辞职走人,舰队就地解散。

2、常胜军。1863年12月,在淮军和常胜军的猛烈攻势下,驻守苏州的太平军将领决定献城投降。戈登表示支持,并要求李鸿章保证降将的安全,李鸿章同意了。 但是李鸿章苏州杀降,让戈登失信于人,上海十国领事官员发表联合声明,谴责李鸿章杀降。戈登与李鸿章的猛然决裂,为英国与清政府的直接军事合作,画下了句号。

英国人的目标并未达成:

1、上海经济随着太平天国动荡的结束,迅速滑落;

2、英国人保住了大清,但是并未获得更广泛的合作,对它自己的利益实际意义不大。

小说《历史书解读》免费试读试读章节结束